律政经验 | Penn Law院长为Ta写下亲笔寄语,这份独家申请心得不容错过!
作为业界清流,律政一直坚信,我们的发展与口碑是靠着专业度、高品质和各位同学的认可一步步积累而来的。因此,公众号作为我们与大家进行沟通的桥梁,承担着分享交流的重要职责。在Offer收获的季节,除了坚持为大家呈现优秀学员的背景数据整合,律政将展开系列经验/访谈分析,邀请拿到顶尖法学院录取的学员们与大家分享他们申请路上的经验与感想。
除少数有着海外本科背景的LLM学员,以及英本、美本、加本等海外JD学员外,我们的服务对象仍然以国内本科同学为主,因此,相信他们的经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各位有志于申请尖名校的小伙伴了解同道中人的心路历程,为未来的申请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成功收获宾大、UVA(并发放3万美元奖学金)、伯克利以及乔治城LLM Offer的L同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Ta来自国内顶尖985高校,有着S级GPA和115-的托福成绩,主修新闻学辅修法学的Ta,实习经历则涵盖了新闻类、教育NGO以及律师事务所。在这篇长文中,Ta分享了自己的“小众背景”、选择律政的原因、文书思路的确定以及自己如何看待前期努力。Ta更是将自己的成功总结为两个重要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快跟着我们认真阅读吧!
小众背景
我的申请背景与经历都挺小众的:帝都双榆树文科大学新闻学主修、法学副修;经历过申请JD但又回归了LLM;毕业后才开始申请。现在想来,我花在申请LLM的时间总共不会超过一个月,但看到宾大Offer的时候,虽然开心,却也没有很吃惊。
如果要用两个词总结一下这样一份小众的经历,我能想到的,是实习中经历过的due diligence和信托法课堂上学到的fiduciary duty。我很喜欢它们直译过来的中文意思——适当的勤奋、信赖的义务。而我这匆匆忙忙又十分小众的申请体验,就得益于这两个词。
合理信赖
寄托法律版有几份历届申请人看了又看的精华贴:《论留学中介的非必要性》、《美国LLM量化分析定位表》、《美国Top50法学院LLM选校指南》。量化分析打分定位的不合理,在律政前一年的帖子中已有论证。我则想来站在合理信赖的角度上跟大家聊聊是否有必要找中介,怎样找中介,怎样判断中介的文书是否适合自己。
在决定申请的初期,我首先问自己的,就是是否需要联系中介。坦白地讲,我的英语水平不错,找native speaker帮忙修改文书也不是难事,保持整套文书的consistency努努力也可以做到。但始终令我游移不定的,是文书的写作方向。“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我又如何确定展现出的“自己”是美国法学院所欣赏、所想要看到的“自己”?他们想要看到的,是一个宏观而抽象的描述,还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方面?想要确定这一点,或许只有充分的大数据可以做到——调查往年大家的写作方向及申请结果,在此基础上判断美国法学院喜欢的“画风”如何。而这一点,是普通的申请者难以知晓的,而这也是我不信赖《美国LLM量化分析定位表》的一大原因:这份定位表只能对硬件进行打分,却无从判断我们的软件如何。在我看来,硬件决定了申请结果的中位数,软件则可以决定申请结果的峰值。一个成熟的留学中介或许不能告诉我们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却能利用分析结果帮我们矫正软件中的问题。
带着这样的判断标准,我联系了几家中介。A中介只做过几份LLM/JD的申请文书。在我看来,它是没有大数据支撑自己的文书策略的。B中介和C中介有过较多的法律申请经验,但都要学生自己写初稿,然后他们再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在我看来,初稿已经决定了一份文书的大致方向,修改本身也不可能对它进行推翻。而我最需要的,其实就是这个方向本身。既然这两家中介不愿提供这份最值钱的、经过数据分析筛选出来的申请方向,那我就没有必要选择它们。
最后我坐到了律政的北京办公室里,请将军拿出多份前些年的申请文书,给我分析他们的申请方向。有人回顾了自己少年的钢琴训练经历,有人讲了扶贫经历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有人利用哲学与法律的结合大谈法哲学,有人站在多年律师从业经历的角度表示自己很幸运很感恩。这些私人化的人生经验本身很新奇,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私人化的认识到的“自己”向法学院希望看到的“自己”上靠拢。我见过太多写人权保护的小本申请者,人权保护这样理想化的宏大志愿想必是法学院愿意看到的。但你的私人经历是如何与人权保护相挂钩的呢?经过一番眼见为实的衡量,我最终给了律政一份合理信赖。
我最后选定的方向是言论自由。当我确定它的时候,还是不免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两次被新浪封号的个人微博、被404的参与撰写的新闻、微信中被删除的表情包、反复玩了多次的《返校》、新闻和法学课上面红耳赤的辩论、赴美交换期间外国朋友问我的Great Wall……它们组成了我的大学生活,把它作为我文书的内核完全不会让我有尴尬或不匹配的心情。在写作期间,家人也问过我这一方向是否过于飘渺或过于敏感,但我给中介发的金水始终没有变化。最终,这一文书方向的合理性也得到了验证——在宾大给我的录取信中,院长特意手写了一句“希望你能来美国宪法创立的地方,学习言论自由”。
但即使如此,我也并不认为新法班的同学都适合写言论自由。让私人经历与宏大愿景相挂钩,至少需要你的经历足够充实,内心足够坚定,被面试问到也足够不尴尬。而怎样让它们挂上钩,就需要你和你合理信赖的中介之间的合作啦。
合理勤奋
我不习惯在经验帖中自吹自擂自我感动,这样的写作方式或许能给大家打打鸡血,却终究是本蹩脚的小说。不过due diligence这个词的确有它的妙处。当你在国贸的高楼里就着凌晨的白炽灯对住一只笔记本电脑时,可以问问自己,值得吗?当你看到读过JD的师兄师姐发“劝退帖”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会青睐我们吗?
我并没有在申请LLM中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因为大学四年的GPA把我的硬件拉到了一个足够好的位置上,也是因为LSAT让我的英语水平保持在很高的位置,托福复习了一周多就考了114。“人啊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个人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在考研/保研/工作/申请LLM/申请JD的多项分叉口犹豫不决的时候,把能提升的专业课、法考、实习和英语这样的硬实力先拿到手。在某项努力没有成功的时候,硬实力不会辜负你,它们会带你向另一个目标发起进攻。
今日互动
你怎么看“合理信赖”与“合理勤奋”?
干货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精彩推荐